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活出「後癌症時期」的意義

癌症可算是一種創傷的經歷。其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將如何活下去的掙扎狀態。所採之行動往往不能因循舊路,反而因求生所需震盪出過去所未有之勇氣嚐試新的路徑與方法去面質創傷、投注行動並寬解痛苦。顯然,後癌症時期,我們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

/ 林彥妤 (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  


家中如有新寶寶的來臨,大家都會急忙趕著上醫院;準媽媽經歷生產過程中的驚心動魄。接著,大人疲於適應寶寶帶來手忙腳亂的生活,如晝夜顛倒或是不明原因的長時間哭鬧;而且還要不免俗招呼許多前來道賀的親朋好友。然而,忙歸忙,抱怨歸抱怨,嬰兒不按牌理出牌,至終,新生兒父母一笑置之這當中的種種不方便,對下一個階段的任務抱著非常正面期待的心情。

倘若換成是家中有人得了癌症,一樣也經過住院、手術、和有許多的親朋好友來探訪(如果當事人想讓人知道),氣氛可就凝重多了,即使病情在至好的情況也只能謹慎而樂觀。

試想,為什麼新生兒的來臨也造成許多的不適應,但氣氛卻是歡樂的?但癌症卻不是如此!難道兩者之間沒有一些相似性嗎? 有人會說:當然不一樣!一個是導向無限的希望和可能性;另一個是不斷的面臨限制及失落。

的確,新生兒帶來許多新鮮的經驗和視野。例如:小貝比吃過奶那滿足安適的表情,足以讓許多的父母願意他做牛作馬。小貝比第一次用手握住東西,對父母而言,他簡直像做了登陸月球一樣偉大的事。然而,一位做過淋巴切除的婦女透過復健漸漸能夠將手舉起,大概少有人會把它當成里程碑一樣的慶祝   

其實,培育新生兒的歷程也不全是成長的喜悅和歡笑。父母會擔心嬰孩是否發育正常?生病了有否併發症?小孩子的學習歷程也經歷許多的不協調,甚至腳力不支,跌坐在地也是常有之事。但大人都非常包容這個過程,似乎新生兒之父母較留意他們孩子成長,而不是過程裡嚐試中的失敗。

癌症給人的印象總是來勢洶洶、銳不可擋,趕盡殺絕用切(手術)、毒(化療)、燒(放療) 控制住局面。即使在緩解期,心中仍是很難不閃過一個念頭:如果再復發怎麼辦?這是攸關生死,不是跌坐在地而已,怎能輕鬆的起來?

在這樣精神緊繃的狀況下,人們對待癌症的康復歷程,較易採減分且是不可逆的操作方式。例如:頭髮掉光了,而不是我的頭髮會再長出來。我會很虛弱,而不是化療之後,我的的體力可以再恢復。

再者,新生兒父母透過價值觀的抉擇得做出割捨和放棄。如隨著為嬰孩成長,花費也與日俱增,父母不再能為所欲為收藏他所愛CD好為寶貝買尿布和衣服。甚至,新生兒父母義正辭嚴打斷朋友間的對話,或拒絕參加過去看為非常重要的活動,既不怕得罪別人也不覺得理由不充分,因為寶寶的需要最重要。

反之若癌症因病情的需要調整飲食習慣,那麼,人們較會視為生活樂趣的剝奪非一種延長壽命的投資。為什麼新生兒父母通常不會太在意因新生兒所伴隨而來之剝奪和失落,面對癌症所引發的失落我們卻較不能接受呢?或許從癌症所得的收穫,叫不被我們看中。

然而,癌症發生真是一無可取嗎?

從病人與病人家屬的分享中,我們常可以發現癌症發生之後,病人與家屬藉著恢復氣力、精神、希望和面對癌症的困境(即接納或克服隨著癌症而來之挑戰的經驗),往往會抓住出人意表領悟,也就是在順境當中所被我們忽視的。例如,我們更切身感觸人生的限制包括時間的有限。這是為什麼有人罹患癌症之後,生活變的在外人看來極為簡樸,因為實在不需要在為物所役;或是有些事也不再生氣,因生命何其短棧,多不值得浪費力氣也浪費時間(生命)。因此,做重要的事之迫切性就更強了。

此外,癌症的經歷衝擊我們的思維方式──放下、鬆手,而不再是擁有越多越好。弔詭的是我們發現現在擁有而不自覺的東西,例如:過去親人或配偶的關心當做理所當然;如今在患難中,對這樣的情誼則視為萬金難換。

復原並非要恢復到沒有生病以前的,就如同成長的過程也不可能回到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樣子,總是會失去一些。

紐約大學復健研究所的牆上,有一則病患的禱告:       

當希望均落空 , 另一燦爛光輝的路可達;

向神祈求賜予做大事的力量,.神卻與謹慎、順從的軟弱;

向神懇求賜予做更偉大事情的健康,神卻賜予病弱;

希望獲得幸福,懇求財富,希望更加賢明,.神卻賜與貧困;

欲追求權力,以獲得世人讚賞,.神卻賜予跪在祂腳前的軟弱;

想追求世間一切,藉以享受人生,.神卻賜予歡心承受一切的生命;

所祈求的願望,沒有一個達成,然而,神將卑賤一如只有神關心的我─心中沒有表達出的祈求卻如願了。我是所有當中,受到最豐厚祝福的人 

若用華人較親切的詮釋,就是「放空」:不帶任何預設的框架,進入生活的場域。那麼,疾病不再是外在病源或內在體質進入某種脆弱狀態的表稱,而成為觀照我們的身體、自身、生命、對世界的秩序的認可與未來的渴望反射(reflection)。

藉著理解、接納與沉澱整理出一個自己與他人的後癌症和諧關係;萃取過去、去蕪存菁地再脈絡化一種更深層自我理解的衡定。顯然,後癌症時期,我們對身體、生命、人際、價值的認知與渴望不再一樣。

癌症可算是一種創傷的經歷。其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將如何活下去的掙扎狀態。所採之行動往往不能因循舊路,反而因求生所需震盪出過去所未有之勇氣嚐試新的路徑與方法去面質創傷、投注行動並寬解痛苦。

因此 罹癌過程並不一定是一種斷裂與推翻,而是個人將負面的經驗轉向正向成長的意義,進而沉澱出自信及對生命再抱希望來由。癌症實可視為是一種新生。

我們在迎接新生兒所使用的態度,也將適用於癌症康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